138. 小時投擲超100枚彈藥 以軍打擊伊朗首都德黑蘭
通過政府主導、引入社會資本以及村民以房屋、土地等入股相結合的方式,一個以古村落曆史文化和綠色生態環境為依托的鄉村旅遊精品示範村逐漸建成。
在乳山育黎鎮城陰村南樹立著兩塊碑,一塊上寫“育黎古城遺址”,一塊上寫“漢育犂故城”(犂同犁),兩種名稱並存,可謂故城一景。地名不僅是一種地理名稱,而且也承載著地域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育黎鎮入選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單,證明了育黎鎮擁有著不容忽視的地域文化和曆史價值,育黎鎮黨委將以此為契機,持續推動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規範化發展,做好地名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工作。乳源遊溪:把非遺文化送到家門口近日,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遊溪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站聯合上營村黨支部開展了一期“魅力瑤山文化遊溪”非遺文化傳承活動。
活動當天,在上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穿著豔麗瑤族服飾的表演人員在舞台上歡樂地載歌載舞,眾多群眾紛紛前來觀看表演。“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村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大型瑤族文藝表演,這樣一來,既豐富了我們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進一步推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
”上營村黨支部書記趙許東笑著說。
遊溪鎮是乳源瑤族自治縣3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戶籍人口約1.3萬,其中瑤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5%。麵積不大的山上不同年代的曆代文物古跡就有十餘處,立於山頂,不遠處的永定河盡收眼底。
石景山區啟動對位於石景山上的建於唐代的金閣寺古建築群的修繕工作,修複鍾鼓樓、金閣殿、天王殿等建築,恢複其曆史原貌。根據規劃,石景山區將通過“燕都第一仙山”文化名片擦亮工程,充分挖掘展示石景山的文化靈性與內涵,讓文物古跡修複保護和生態建設相結合,恢複石景山的生態原貌,將這裏打造成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綜合性地標。
石景山區是永定河水利建設遺跡最集中的地區,戾陵堰、車廂渠距今1700多年,是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金口河水利遺址,元朝都水少監郭守敬在此鑿金口、導盧溝水,灌溉土地;明清時期修建的龐村古堤“十八磴”,見證古人治理永定河的輝煌業績,這些都具有很高的曆史文化研究價值。石景山區利用這些水利遺址資源,通過保護修繕十八磴古石堤等水利設施遺址遺跡,研究並創造條件恢複永定河水係古河道,同時進一步挖掘戾陵堰、車廂渠等古代水利遺址曆史地位和文化價值,探索鎮水牛、劉娘府、柳林莊由來等永定河傳說的非遺內涵,整理提煉永定河水利文化內涵,形成集生態文明、曆史文化、親水休閑於一體的開放式永定河水文化展示長廊,留住永定河母親河風采記憶,全麵展示北京古都曆史水環境風貌。